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是人社系统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窗口和纽带,村级就业社保服务平台更是人社工作实现重心下移和服务延伸的重要依托。近年来,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坚持把建设村级就业社保服务平台作为服务民生、保障民生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紧抓好。2020年10月,通过自治区组织开展验收工作,所抽查578个村级平台(含易安点)全部验收合格,其中优秀档次450个,优秀率77.85%,良好档次116个,良好率20.07%。至此,全区14262个村级平台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了就业社保服务能力再提升。
一、乡村同步,标准建设。近年来,我们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区乡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村级就业社保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工作方案》《关于加快全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就业社保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从工作制度、服务内容、服务标准、业务流程、台账管理、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方面制定建设标准,推进平台规范化建设。全区1255个乡镇(街道)按照“机构、人员、场地、设备、网络”五到位标准,完成了就业社保中心建设,14262个行政村、145个人口规模800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按照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有流程、有网络、有经费的“六有”标准,完成了村级就业社保服务平台建设。贯通自治区、市、县、乡、村的五级贯通的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就业和社保服务直达乡镇、村屯,实现人社服务 “最后一公里”提速。
二、提升效能,统一系统。按照“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上下联动、信息共享”要求,推进人社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实现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以自治区信息中心为核心,基层平台为基点,覆盖全区的“数字人社”信息网络,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保险服务等功能模块得到广泛应用,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2020年,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系统并入全区统一的“数字人社”信息系统运行,开发和完善网上服务、自助服务、移动应用等互联网服务渠道,推动社会保险业务一网通办、一事通办,织牢织密社保办事“一张网”,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更精准服务,提升便民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三、强化考核,规范运行。各地通过开展绩效考核,加强对协管员的日常管理,激发协管员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桂林、贵港、来宾、崇左等市制定了《村级就业社保协管员绩效考评工作方案》和考核评分标准,通过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对协管员就业和社保方面服务能力和表现进行评价,并与协管员绩效工资进行挂钩。玉林北流市建立村级协管员绩效管理机制,村级就业社保协管员在每人每月按时发放1000元服务费的基础上,另外根据完成任务的质量等次,分别给予年度奖励6000元/年、5000元/年、4000元/年,进一步激励协管员认真履职。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村级协管员加强摸排对接,做实做细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工作,在确保村民安全有序返岗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一是开展精准就业帮扶。依托村级平台摸清劳动力资源情况,建立贫困劳动力数据库,动态掌握群众的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需求,开展精准就业帮扶工作。及时提供企业用工信息,组织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让农民做到“务工务农两不误,敬老爱幼兼顾家”,农民群众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幸福指数,减少了村里的“空巢”现象。通过“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将就业服务延伸到村屯。村民可以借助村级平台LED显示屏不断播报的最新信息,还可通过微信服务和手机APP等方式查询企业招聘信息和各类技能培训信息,基本实现职业培训信息查询报名、求职登记和获取用工信息“三个不出村”。二是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精准摸清人员情况,做好政策宣传、参保登记、待遇发放、资格认证等工作,推进应保尽保。推进“四个不出村”服务,通过村级协管员收集、初审参保材料,报送乡镇审批并反馈信息,实现村民参保登记不出村;通过在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金融便民服务网点,实现领取待遇不出村;推广社保微信服务公众号手机APP,实现信息查询不出村;做好社保卡信息采集和社保卡的发放工作,实现社保卡服务不出村。协管员引导并协助参保老人通过“广西人社12333”、“老来网”手机APP完成年度资格认证,让群众“少跑腿”、“零跑腿”。
(供稿:厅农村社会保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