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王宝杰 通讯员 蔡玉梅
“山高石多弄场深,缺土少水难生存。群山莽莽铺大地,十家农户八家贫。”这首民谣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地区的真实写照。
大石山区、人多地少,道路不畅、交通不便,观念保守、信息闭塞……历史和现实的众多因素使得广西很多地区常年处于贫困状态。
2017年底,广西有贫困人员267万人,110个县是连片贫困区,脱贫攻坚任务非常繁重。
2018年以来,广西各级人社部门立足职能职责,在脱贫攻坚战中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全力以赴帮民脱困、为民解忧。
“我们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职能优势,开展就业、社会保险、技能扶贫行动,将短期扶困和长期扶贫有效结合起来,推进人社扶贫取得实效。”广西人社厅厅长李宁波说。
就业扶贫——一人上班全家脱贫
2018年8月2日,广西兴安县首个脱贫攻坚扶贫车间揭牌仪式在鳌头村举办。该村村民黄加林一大早就赶到村头的扶贫车间。作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他对扶贫政策和措施十分关注。“有了扶贫车间,大家在村里就可以工作了,真是太好了。”他说。
这家扶贫车间是兴安县为当地贫困群众量身打造的。它由兴安县周易电子厂出资并提供技术培训,吸纳贫困人员从事电子配件加工。目前,该扶贫车间已吸纳劳动力100多人就业,人均月收入稳定在2000元左右。
针对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缺乏技能的农村留守贫困人员,广西各地千方百计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目前,全区认定扶贫车间1160家,吸纳1.29万名贫困人员就业。
一人上班,全家脱贫。广西开展贫困劳动力信息资源全覆盖调查,精准识别贫困劳动力的基本信息、就业、社会保险、技能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该区全面开展职业培训、岗位推送、有组织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等精准就业服务。
同时,广西以全区20个深度贫困县和1490个深度贫困村的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确保每个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接受一人次以上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3人次以上免费就业推荐。
广西扎实推进技能脱贫千校行动,抓好48所技工院校与54个贫困县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精准职业培训工作。截至2018年底,广西共有14598名贫困家庭“两后生”入校参加培训,8711人完成培训,5804人实现就业,2095人转读接受学历教育。
社保兜底——为贫困家庭织牢安全网
2019年1月10日,马山县林圩镇合理村贫困人员黄克宏的爱人患重病,在广西人民医院住院。出院时结算,共花费8019.66元,通过广西社保兜底扶贫一站式结算,他们只支付506.55元。“社会保险扶贫政策真好,对于像我们这样的贫困家庭太重要了!”黄克宏说。
广西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向贫困群众倾斜政策,抓实抓细社会保险扶贫,筑牢底线。广西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中,统一标识贫困人员的参保时间、个人缴费、政府代缴、政府补助等基本情况,做到参保人员情况明,着力实现贫困人员参保全覆盖。
对城乡重度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城乡低保对象等7类人员,政府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档次的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广西将代缴范围扩大到脱贫后扶持期内人员(2016年、2017年脱贫人员),对2014年、2015年脱贫人员实行差异化缴费政策,各地结合实际给予一定扶持。 2018年,全区共为240.04万名贫困人员代缴养老保险费,代缴金额共计2.21亿元。
此外,广西还建立贫困人员参保明细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实行贫困人员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并严格督察考核社会保险扶贫成效。
广西明确,贫困人员在县域内住院,出院结算时只需交纳其个人自付费用,个人自付费用不高于住院医疗费用总额的10%;贫困人员患门诊特殊慢性病在县域内或异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结算时,只需交纳其个人自付费用,个人自付费用不高于门诊医疗费用总额的20%。
精准服务——实现村级服务窗口全覆盖
2018年10月31日,家住防城港市大旺村的李昌殿老人来到村里的综合服务中心,办理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手续。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两分钟的时间,李昌殿就完成了拍摄照片、上传数据、信息比对的资格认证全过程。
“以前我要到十几里外的镇上办手续,来回很折腾,现在方便多了。”老人告诉记者,如今用手机在家里也能认证。
目前,广西14268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村级人社服务窗口全覆盖,实现“人社服务广覆盖,群众办事不出村”。
各地广泛开展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活动,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发布企业招聘信息。2018年,全区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服务活动,累计举办招聘会1312场;全年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70.94万人,同比增长63.95%。
各地切实督促企业与在粤务工的广西籍贫困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为区外务工人员保驾护航,有效地维护贫困劳动力的合法权利,帮助其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