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专区 无障碍浏览 注册 登录 更换背景 更换背景 更换背景

“吃苦尽心是无上光荣”——记“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宗立冬

  • 发布时间:2020-01-07 09:26:00
  •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务微信
【 字号大小:  】

离开未名湖畔,来到黄河岸边,踏上西北大地,2013年夏天,26岁的宗立冬心情复杂。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愿望——“去基层”,他止不住兴奋和激动。对于可能的干燥气候、缺少植被的荒漠环境,也怀有一丝忐忑。但他选择了理想,坚定出发!

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迎接他的不仅是苍茫的高原、炙热的阳光,还有真实复杂的乡村社会。用他的话来说,“带着好奇和期待,来到了一个惊险有趣、充满诗意、大有可为的新世界。”

走进基层——

“我想了解真实的中国”

冬至之日生,家族字辈为立,名为立冬。”宗立冬笑着说。自小在农村长大,他对农村感情深厚,对农民疾苦颇有感触。10岁时,他从农村到了城市,体验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让他比同龄人更成熟、更敏感。

“关于人生和社会,总觉得有话要说,心里有个文学梦。”高中时,宗立冬爱上了写作,高考时他自然而然选择了中文系。大学期间,广播台、记者站、话剧社都有他的身影。“文艺青年”,是他对当时自己的定位。

2010年,宗立冬决定考研,目标是北大中文系。花了四个月复习,他成为学院唯一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到了北大后,“导师韩毓海像是一个行者,行走天下。”韩老师治学严谨,要求他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康德等思想家的著作,还要广泛涉猎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人文社科的知识。

“那3年,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确立了我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宗立冬说,成长经历让他关注现实生活,而求学经历促使他深入思考国家和社会问题。毕业那年,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基层,尤其是西北的基层。他将其称为“一种问题导向或现实关怀”,“我想去看看,我想了解真实的中国。”

放弃北京优渥的生活和潜在的高薪工作,他来到宁夏基层。这个选择一开始并未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当时大众对于宁夏有很多刻板印象,西海固一年不下雨,赶着几十里山路,骑着毛驴去驮水……而他也做好了准备。但是,到了吴忠市,宗立冬发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吴忠市这个黄河灌溉区,实际上是个瓜果飘香的塞上江南,比想象中好很多。父母也放心了很多。

扎根乡村——

“在思索实践中探索发展路”

“当时听说去金积镇,以为是‘金鸡报晓’那字呢。”初到镇上,人生地不熟、不懂方言、不知该做啥、还有质疑声。“有人觉得来这个地方,可能是被北大开除的、没拿到毕业证,待几个月就走人。”宗立冬说,“当时确实有点焦虑,但好奇心和求索欲更强,最终战胜了焦虑。”

从学说兰银方言开始,走烂泥路受日头晒,吃本地饭知百家事,学习当地民风习俗,逮着空子就与群众聊天,他尽心解决群众困难。多看多问多干,勤跑腿常思考,久而久之,群众从最初的冷眼以待到最后的笑脸相迎。他逐渐明白,要融入群众中,必须埋头苦干,将心比心。在金积镇,他先后担任过文书、秘书、团委书记、党政办副主任、党委委员、副镇长等多个职务,可谓“鸡毛蒜皮件件不落、村务民情样样经历”。

201512月,宗立冬被调到东塔寺乡担任党委副书记,该乡位于利通区东大门,属于城郊结合带,正赶上征地拆迁和工业项目落地,任务重、压力大,还有纷至沓来的新挑战。面对挑战,他抓重点,把经济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带领乡党委班子,紧抓城市东扩建设新机遇,建设重点项目,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做好“项目经理”。他先后实施了中回医药研创基地、李园公共服务中心、石佛寺村公建、利通区初心馆等重点项目20余项,争取资金2.9亿元。

做好“征拆组长”。推动市区重点项目国道344线、清水沟治理、二道桥棚户区、石佛寺棚户区、恒丰瑞斯特等项目,全权负责协调处理重点项目的征拆安置工作。

四年来涉及村庄6个、拆迁农户4348户,征用土地6700亩,棘手的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妥善解决。现在,群众都舒心地住上了大三居。

多年的经历,将他打造成了“规划专家”。以健康产业园为“核心驱动”,坚持苦水河、清水沟“双带推进”,发展集特色餐饮服务、塞上文化体验、瓜果种植采摘、生态休闲观光等主题为一体的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明确了该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为了盘活村集体资产存量,加大李园、洼路沟村商网招商力度,他协助完成吴灵路改造升级工程,乡辖区城市建成区商贸经济进一步活跃。

在他的带领下,东塔寺乡先后有二十几个项目工程落户,全乡进入“有城有乡、边拆边建、亦工亦农”的发展快车道,形成了以经济发展带动全乡各项事业阔步向前的良好局面。

聚焦民生——

“愿为造福百姓的‘孺子牛’”

作为基层干部,接触最多的是老百姓;生于农家,宗立冬更加了解农民的现实需求。为了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全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他想了许多办法。

为了配套民生设施,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成了金积镇大院子、芦沟闸等7个文化休闲广场,安装健身路径近200条;组织实施了“倒数联盟”妇女儿童关爱项目和“温暖金积”大型帮扶助学慈善项目;为东塔寺乡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实施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文化广场建设等11个项目,集中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了乡村居住功能。

致力于民生服务提升,他打造了自治区移民安置消防安全示范点;完成东塔寺乡李园一期绿化和塔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实施两大新建棚户区绿化工程。为了改善民生改善,推进安置分房和低保、五保、优抚、孤儿救助、高龄、残疾人、救灾救济等工作。主持解决已建成安置小区的建筑质量和物业管理难题、调解大量累积的信访维稳案件、经济债务纠纷,还有调解村级问题和矛盾。

在他的主持下,李园村、洼路沟村、柴园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改革任务及石佛寺村、刘碱滩村等7个村集体经济成员身份界定工作圆满完成。李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颁证暨收益分红大会也打响了该乡村集体经济改革分红“第一枪”。以往在家忍气吞声的农村妇女,进入新建的纺织厂打工,不仅有了每月几千元的稳定收入,在家里也挺直了腰杆;以往五元一斤都愁销路的“烂葡萄”,现在升值成二十块钱一斤紧俏难求的“碧玉皇后”,种植户的收入翻了一番;昔日污水横流、腐臭不堪的臭水沟,经过系统彻底整治,变成水清岸阔、草绿鸟鸣的生态廊道;老旧小区多年来屋顶漏雨、墙面脱砖、下水堵塞等遗留问题一一得到解决,群众的怨气少了,脸上的笑容多了……

勇担使命——

“吃苦尽心才是无上光荣”

“为了解决村里的遗留问题,刚当镇党委书记,就打了5场官司。”宗立冬说,类似的艰难考验有很多。

他记得,2016年的中秋,万家团圆之日,挥着杨树枝条,他和同事们奔忙在熊熊烈火的玉米田里扑火。烈焰灼人,浓烟惹泪,胶鞋烧漏,灰尘满面。但抬头一望,苍穹中孤悬的明月作陪。2017年的大寒子夜,踏着皑皑白雪,他和同事逐户排查违规生产的小散乱污企业,挨家走访市场里的非法外地住户,送燃煤、教安全、劝搬离。身处寒冬,朔风吹雪到天明的相伴。

“我曾经被狗咬过,被大雨淋过冰雹砸过,被个别群众围堵打骂过,再多委屈咽下去后,忍出一个‘新自我’。”他说。这六年多,几乎没有完整的节假日,白天奔波在田间地头,晚上写稿件做方案奋战到凌晨。繁重的工作有时让人身心疲惫,但冷静下来,回想初心,觉得一切都值。

对宗立冬而言,基层是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干实事的广阔天地。基层工作锤炼着意志,也让他练就“百般武艺”。秋季农建时,拖着皮尺丈量土地、挥着铁锹挖坑种树;环境整治时,操着火钳捡拾垃圾,拿着角铲刮洗广告;征地拆迁时,帮残疾户抬房梁、扛粮食、拉板车、推危墙。“读了二十年书,如今皮糙肉厚嗓门亮,满脸胡茬也有了放肆生长的西北风味。”直到去北京参会,他才想起把胡子刮了。

“吃事上磨练之苦,尽为民服务之心,无上光荣!”这是宗立冬代表宁夏回北大招选调生时的发言,以此总结自己扎根基层的六年。

“我想让乡村变得更好,我想让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好,这是终极理想,也是牵引我前进的动力。”他说。能说出这样的话,或许就源自他骨子里的浪漫主义色彩、理想主义信念和现实主义关怀。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