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曾被称为“毛难族”,意思是受苦受难的民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毛南族”。
广西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数百年来,闭塞、贫穷、落后是这片土地难以挣脱的枷锁。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毛南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里挂九梯”的峭壁劈出了幸福路,“望天吃水难”的山沟涌出了幸福泉,“草帽能盖地”的石缝结出了幸福果。2020年5月,环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毛南山乡旧貌换新颜
走进环江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只见一幢幢崭新楼房依山而建,在绿荫映衬下,蜿蜒曲折的石板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前。
南昌屯有95户326人,大部分为毛南族。5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水塘杂乱分布在村子周围,菜地穿插其间,村里大部分房子是简陋的瓦房。
近年来,为保护和发扬毛南族文化,当地政府在保留原有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项资金1000多万元,对南昌屯进行风貌改造。
环江县下南乡党委书记覃纯果说,下南乡98%的人口都是毛南族,精准脱贫以来,毛南族群众在党的政策关怀下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接下来,下南乡将在产业、基础设施、文化、生态等方面再加把劲,让毛南族群众和全国其他民族群众一起圆小康梦。
告别望天吃饭的“穷窝窝”,搬到县城附近的现代化住宅区,还成为一名社区干部,对于谭顺泉而言,不过是短短不到两年的事情。搬迁出来前,他们一家6口人住在下南乡古周村古周屯,那是个位于茫茫大山间的贫困村屯。在大石山区“挤出”一块地发展种植,遇到旱季,作物生长不了,好不容易等到收成,突如其来的暴雨季节又将村民一年的心血化为泡影。
2018年,这样的苦日子彻底结束。带着薄薄的家底,谭顺泉一家搬出大山,住进位于毛南家园安置区120平方米的敞亮房子。这里有卫生室、学校、菜市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当年,谭顺泉一家顺利实现脱贫。
“十三五”期间,环江县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4360户1786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6.8%,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县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主任谭林盛说,环江县将努力做好移民后续扶持工作,把移民群众的后续扶持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强化产业支撑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环江县的青山绿水之间,到处是毛南族群众奋斗的身影。在下南乡希远村,临近中午,刚赶街回来的村民谭秀刚往大山里喊几嗓子,很快,8头牛便从大山里奔出来,赶往他身边吃牧草。
谭秀刚成为村里的“养牛达人”,不过是短短几年间的事情。2016年,他结束在外地漂泊打工的日子,回到家乡发展家庭农场模式的养殖产业。2019年,得益于县里的“贷牛还牛”政策,他获得贷款5万元,加上自筹资金买了8头母牛,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如今存栏25头牛。
50岁的下南乡才门村村民谭江汇,年少生病,落下终身残疾。2015年,谭江汇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不但享受到低保、残疾人补助等政策性保障,还享受产业奖补政策,养了6头牛。重燃生活希望的他,学会了砌砖技术,自己动手对老房子进行改造,设计、砌砖、安门窗,样样在行。2019年,谭江汇脱贫摘帽。
目前,环江县143个有脱贫摘帽任务的行政村(社区)全部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有产业基地覆盖,76个贫困村每个村有不少于3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发展优质稻、桑蚕、杉木、柑桔、香猪(鸡、鸭)和油茶、菜牛等“5+2”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21339户。
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
在川山镇塘万村的大棚果蔬种植基地,排列整齐的20个大棚十分显眼。驻村第一书记李珊珊正在棚里和村民一起采摘成熟的西红柿,准备第二天运往位于河池市的社区,“我们通过微信群发布消息,马上就有社区发起团购活动。”
塘万村是2018年的脱贫村。脱贫摘帽后,塘万村继续做好“党建+产业”文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巩固脱贫成效保驾护航。2019年成立的大棚果蔬种植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公司+贫困户”发展模式,发展绿色果蔬特色农产品种植。
环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莫新庄介绍,环江县将聚焦“造血”功能,写好产业文章,全力打造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扶贫产业园、脱贫户后续增收产业园和村集体经济扶贫产业园等“三大园”,稳固提高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表示,环江广大干部群众将再接再厉,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全力做好脱贫摘帽后半篇文章,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记者 黄浩铭 陈一帆)
没有了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