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玉林市人社部门以精准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从服务体系、用工保障、政策落实、人才培育、劳动关系五大维度精准施策,“五维赋能”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社动能。1—5月,全市累计为1000多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工需求超万人,减免社保费超1.13亿元,吸引近8万名玉工返乡,交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亮眼“成绩单”。
一、筑牢服务体系“强根基”,构建全域精准服务矩阵。锚定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以“体系建设+机制创新+服务升级”为核心,打造覆盖全链条的人社服务网络,在全市18个产业园区设立就业服务站,建立包含848家重点企业的动态服务清单,组建专业化服务专员队伍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通过“局领导班子带队走访+《人社服务事项明白卡》全覆盖”模式,推行“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三到”服务机制,建立“问题收集—处置反馈”24小时快速响应通道,累计解决企业用工、政策咨询等诉求1200余件,为实体经济注入精准服务动能。
二、打出用工服务“组合拳”,夯实企业人力支撑底盘。依托市县镇村四级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全域采集企业用工与劳动力信息,发布10万余个岗位及“妈妈岗”“大龄岗”等特色岗位清单,通过“创就玉林”智能系统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创新多元招工模式,北流、容县、福绵推行项目制招工,派驻专员下沉企业,两年累计输送劳动力4.6万人次;陆川、博白开设“就业直通车”,建立应急招工响应机制,满足企业紧急用工需求;兴业、玉州聚焦香料、家装等特色产业,组建零工专业队伍,提供搬运、装修等弹性用工解决方案;玉东新区打造AI赋能“就业驿站”,举办“周五招聘夜市”,上线月余实现300余人精准就业。今年以来,全市开展招聘活动527场,服务企业7261家次。
三、释放政策红利“强引擎”,助推企业降本增效。创新拓展“人社+金融”服务圈,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10家银行合作,将人社业务融入90%的银行网点,实现“就近办、多点办、高效办”。上线使用AI“数字员工”,将基于DeepSeek—R1模型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社保业务智能问答,提高服务企业便捷度。1—5月,全市累计减征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1.13亿元,发放技能提升补贴703万元、稳岗扩岗补助1087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实现“爆发式增长”,新增发放1.08亿元,同比增长260%,惠及318家小微企业和创业者。6月举办稳岗惠民政策培训班,为240家监测企业解析政策红利,提升落地效能。
四、激活人才引育“新动能”,赋能企业创新发展。“鬱上英才”人才服务品牌逐渐打响,2025年人才交流大会期间,成功举办“创就玉林”“技能玉林”等主题活动,吸引223家单位、1.8万人次参与,推动10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开展校地合作,广西玉林技师学院与广东机械技师学院签订培养协议。高层次人才认定实现“常态化受理”,新增35名高层次人才。玉柴集团、广西工贸高级技工学校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获1200万元资金支持。实施“玉工技能提升”等计划,培训1.36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5704人,7.3万名专技人员完成继续教育。强化“福绵裁缝”品牌影响力,通过“随到随培+校企委培”模式培养熟练技工2000多人,成为服装产业的“人才蓄水池”。
五、优化用工环境“稳压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聚焦企业需求,1—5月开展“送法进企”390次,为企业及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2405人次,发放用工规范、权益保障等宣传资料1.05万册,帮助企业精准掌握劳动法律法规,提升用工管理水平。深化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完善“人社+法院+工会+N”多元调解机制,建成8个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调解中心,1—5月处理案件1819件,立案结案率92.08%,涉及金额2913.16万元。推行“简案速裁、繁案精审”机制,今年以来62.5%的争议案件在调解仲裁阶段终结,助力企业快速解决纠纷。推动重点企业集体协商制度全覆盖,从源头预防劳动纠纷,营造稳定用工环境。
没有了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