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纸版面截图。
这个初冬,南宁因为一场全国性的人才盛会而格外热闹。
11月18日至19日,第三届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在此举行。这场以“协作促就业 品牌强技能”为主题的全国性盛会,对我国近年来的劳务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

在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成果展区,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直播。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游拥军 摄
在大会现场,记者看到了不少新鲜面孔,他们或是寻找机会的高校毕业生,或是掌握新技能的“AI训练师”,或是从外地返乡的桂籍人才。“技能要求更高了,就业选择更多了,人工智能技术正为劳务品牌注入新动能,劳务协作的范围也从中西部对接,扩展到了东盟国家。”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掌握AI技术的能工巧匠越来越受市场青睐,劳务协作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区域协同的重要力量。
AI赋能,劳务协作装上智慧大脑
在大会展区,一台随着音乐灵活摇摆、举手互动的人形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不是普通的科技展示,而是“玉林AI技师”劳务品牌学员的实践成果。
“我们的‘玉林AI技师’劳务品牌才成立一个多月,就培训了5000多人次。”玉林市能匠之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李榜介绍,如今各行业对AI相关人才可谓是求贤若渴。
记者在展会上也观察到,现场展示了不少含有AI元素的劳务品牌,其与本地产业优势紧密结合,特色明显。在杭州“AI动画制作师”品牌的展区中,一排排知名动漫角色手办就吸引了不少观众。浙江花果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理李晓龙告诉记者,该品牌根植于长三角地区发达的动画和游戏产业,直接关联产业产值504.4亿元,相关从业者达64.7万人。

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成果展上,各省区展示特色劳务品牌。 本文图片均为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游拥军 摄
北京的“AI京匠”劳务品牌则依托中关村的科技资源优势,聚焦人工智能训练、机器人操作运维等核心领域,联合知名AI企业与高校开发课程,涵盖机械设计、算法、软件开发、设备检测等实用技能。“除了高校学生,不少在职劳动者也来参训。现在产业升级快,生产线上大量应用机器人,很多劳动者希望通过培训提升技能,适应岗位需求。”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职业认定中心技术总监佘鹏飞表示,截至目前,“AI京匠”已累计培训学员7000余人,就业率超98%。
“徐汇区有将近1500家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企业,其中与大模型相关的就有700多家,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培训师。”上海临港漕河泾人才有限公司人才招聘中心副总监马家禄介绍,“徐汇人工智能训练师”劳务品牌创建以来,已经为头部AI企业培训了1600余名相关人才。
对此,大会的一场交流会上,专家学者坦言,AI赋能正重塑着跨区域劳务协作的路径,人才流动不再是单向的“孔雀东南飞”,而是基于技能提升的双向赋能。例如,上海“徐汇人工智能训练师”品牌已将协作网络扩展至长三角12个城市,并通过沪滇协作,将AI训练、数据标注等技能输送到云南的职业院校。而处于“西南地区”的广西玉林则通过“浙桂AI运维人才计划”,将学员送往杭州培训,践行“走出去、学得到、回得来”的理念,让先进技能反哺家乡产业。
区域协同,技能人才走向东盟
作为此次大会的东道主,广西以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劳务协作增添了“面向东盟”的国际视野。

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成果暨人工智能杰出人才成果交流活动现场。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游拥军 摄
“过去,职业教育输出易陷入单向灌输的困境。如今,广西院校正积极推动从课程输出到标准共建的跨越。”在交流活动中,广西工业技师学院院长莫创才介绍,该校参与了老挝新能源汽车维修、酒店运营管理等国家职业标准的编制,并配套开发双语教材,此举让技能人才培养更贴合东盟国家实际需求,为区域产能合作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企业是深化与东盟国家技能交流合作的核心力量。”在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服务总监黄光周看来,企业出海离不开本土化技能人才的支撑。“以柳工为例,自2017年在印尼设立分公司,今年购置土地准备建厂,而人才培育早已先行一步。”他表示,柳工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先后在泰国、印尼、越南等国共建了12所国际工匠学院,打造“招生—培训—就业”一体化的跨境人才培育模式。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还牵头成立的中印尼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成员已扩展至179家,促成了27对院校合作。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协同出海的模式,体现出劳务协作“价值共创”特征。
此次大会上发布了《广西2025年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目录》,将马来西亚、缅甸、越南等32个国家地区的职业技能等级纳入认定范围,便是从制度上为跨境技能人才流动打通了关键通道。
青年是未来的希望。大会期间还开展中国—东盟青年人才交流活动与技能筑梦行动,东盟学员获颁中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广西院校向东盟伙伴赠送双语教材……这些举措提升了青年的职业竞争力,激发了其参与跨境劳务的热情。此外,《成立珠江流域“一带一路”技能筑梦行动合作联盟南宁倡议》的发布,进一步整合了国内外资源,为未来的协同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从标准共建到校企协同,从青年联动的“软连接”到制度互认的“硬联通”,广西发挥地缘优势,深化与东盟国家的技能交流。
精准对接,供需选择多元
大会首日,一场以“协作促就业·八桂聚英才”为主题的劳务协作和劳务品牌专场招聘、全国城市巡回招聘广西站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交流大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同步举办,也成为了观察劳务协作人才流动趋势的最佳窗口。

求职者在招聘会现场投递简历。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游拥军 摄
在招聘会现场,各个展位前人头攒动。“我的专业是人工智能,想去一线城市积累一些开发经验,再读研深造。”广西民族大学的黄同学告诉记者,他将手中简历投递给了多家区外科技公司。另一位受访的求职者梁林,则将目光锁定在南宁市本地的招聘企业,“我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现在家人也在南宁落户了,我也打算从深圳回来找份工作”。
此次招聘会汇聚了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等13个劳务输入大省的90多家优质企业,同时联动广西本土近30家重点企业及14个设区市的300多家企事业单位,累计发布岗位超3万个。这种国家级平台汇聚多方资源的模式,彻底打破了区域就业的信息鸿沟,为求职者提供了从一线城市到本土家园的多元化选择。
企业的招聘理念也悄然生变。钉钉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专员黄崇富一个上午就收到了近30份求职简历。“我们本次重点招聘的是AI应用工程师,这个岗位非常看重技术落地能力,因此我们特别关注求职者的实践动手能力。”他对收到的简历质量比较满意,“虽然很多是应届毕业生,但不少人都有参加专业竞赛、完成实际项目或应用开发的经历,展现出较强的实操潜力,这正是我们企业急需的实践型人才。”
广西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依托“全国巡回招聘”等品牌,常态化开展活动,并完善“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推动就业服务从“集中招聘”向“常态精准”转变。
智力反哺,乡情凝聚动能
11月18日下午举行的2025年广西区外桂籍杰出人才座谈会,生动演绎了如何以“乡情”为纽带,实现智力资源的“凤还巢”,为劳务协作注入更高附加值。
座谈会上,28位在人工智能、大健康、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区外桂籍杰出人才齐聚一堂,为家乡发展倾囊相授。“我是在柳州长大的,虽然现在在北京工作,但是跟家乡同行联系密切,我今早还在医院做了三台手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潘湘斌结合自身医疗实践,提出广西应抓住面向东盟的地缘优势,推动医疗技术输出。
“我今年回广西的次数明显增多,已经有将近十次了。”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梁家恩认为,建设一支扎根广西的本地人才队伍,是支撑产业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能够有效避免短期化和流动性过强的问题。“近年来,广西已将人工智能列入战略发展方向,作为一家有着广西基因的AI公司,我们责无旁贷地投入家乡建设。”梁家恩说。
深圳大学全智教授提出将AI与广西本土优势产业(如汽车、建材)结合,实现“第一公里”的应用落地。福建农林大学秦源教授则建议建立外籍人才库、设立“周末工程师”等灵活岗位,以双引擎战略打造面向东盟的种业创新中心和绿色制造先行区……其他专家的建议同样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据了解,广西已连续三年举办此类活动,累计邀请75名区外桂籍杰出人才回桂,有效推动了人才、技术、资本与广西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
与会专家认为,这也标志着劳务协作在高端智力层面,已从偶然、零散的“项目合作”,转向有组织、常态化、机制化的“战略协同”。这种以情感为纽带、以共赢为基础的人才回流模式,将为广西乃至更多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劲的“智慧引擎”。